孟东岭山水画品读——刘金星
文字始于用而终成体,而画大行于世,始于美终于意韵。也就是画首先具备形体之美,犹如文字的形体,有其体态、体香;有其风韵、风骚。无疑,画家孟东岭注意并追求了山水画的形体美,并凸显了画面语言特色。
孟东岭习画至今凡四十年间孜孜以求,扎根传统,刻苦临摹古人作品并潜心研摹当代绘画大师的画作。多年研习水墨人物画、电影招贴画、版画,后专攻山水画,又经李琦、钟涵、刘勃舒、贾又福、白云乡等多名高师指点,融会百家,汲取养分,多次在国内各报刊发表作品和举办展览,已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,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。不仅有着沉潜扎实的习画基本功,而且,文学功底和艺术学养深厚,有近50万字文字见诸于省内外报刊。
孟东岭之所以能在众声喧哗、世事苍茫中,只要有一丝光就能看见暗藏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图案,能够发现色彩——美,或者怪异、有趣、幽默的意味。除了画家始终保持一双单纯的新鲜感的眼睛和一份烂漫的心性、努力纯正和纯洁画风之外,还因为他对生活的挚爱,对生命的尊重,对艺术的真诚。孟东岭当兵时多年居住在太行深处,经常与山民一同劳动,亲身感悟到山民的淳朴和太行山的苍茫厚重,转业后他仍然对太行山情有独钟,多次到太行山写生,在大自然中去捕捉灵感,置身太行,既用笔记其形,更用心画其神,目观心记,身游而神游,身入而神入。并引太行之气,汲太行之精血,将太行的魂魄融入画家的经脉。至此,画家任凭情感汪洋恣肆,对自然山水或删改,或扩充,或压缩,并将造物之精英,上苍之尤物幻化成适合于画家心性的泥土,重塑大自然的品性。于是,笔底之山不再是自然山,水不再是自然水,孤峰已成群峰,艺术便在这种转换中完成了人文关怀。
孟东岭的山水作品多以太行山野之趣为最,往往点景不多,或鸟、或船、或房舍寥寥数笔,恰倒好处:坡石水口间花木点缀,舟楫往复中山环水绕,牛羊饮涧,农舍散置,溪泉斜挂,杂树交柯,细节生动传神,仿佛春天新鲜的斑斓的色彩奔涌而来:山在动,水在流,草在生长,枝干在发芽,候鸟在众声啾啾,舟楫在轻轻波动水声。他传达给我们绘画语言,犹如繁华落尽的枝干和复杂过后的单纯:既干净疏朗有质感,又缜密繁富有气韵;既有宏观的泼墨写意,又有微观的细节写真;既有诗性诗意的叙述,又渗透着厚重深远的文化信息。而且自始至终注意到气的贯通但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:气清浊有体,气大小有别,气因人而异,气巧拙有分,运笔有快慢,用墨有轻重,全靠一“气”呵成,不可遗传。孟东岭可以说做到了胸有千壑、从容贯通。画面气韵生动,具有似静还动的恍隐、转瞬即逝的变化、模糊不清的幽暗、亦真亦幻的气度。而且,对形的掌握严谨有序,对色的要求淡雅有度。每幅画均欲予读者丰富之宴,每一笔均欲向读者陈述神游神入的风景,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品画、读画的审美欲求和愉悦心理。
相信东岭,会一路走下去,始终保持一双单纯的新鲜感的眼睛和一份烂漫的心性,奉献生活更多的美。
注:此文刊于河北《共产党员》、《大众阅读报》等报刊,作者刘金星现供职于河北作家协会。